自杀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,而另一个很重要,但鲜为人知的现象是“非自杀性自伤”。尽管关于自伤我们听到的要比自杀少得多,但过去十年的研究表明,自伤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的更为频繁,有报告称,7%~14%的年轻人在生活中曾有过至少一次自我伤害行为。另外,最近的国际研究表明,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频率达到了整个人口的24%的水平,这表明青少年自伤现象的加剧。
由此可见,当前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非常高,且得到救助的比率又比较低,这样的现状大大增加了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致死率,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。
1、调节不良情绪。自伤者通过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把情绪上的痛苦转移到身体上的,把身体作为情绪宣泄的途径,可以从伤害身体获得对情绪的掌控感。
2、实现自我惩罚。进行自我惩罚的原因有两种,一种是憎恨自己,厌恶自己而惩罚自己;另一种是为了实现自我鼓励与鞭策而惩罚自己。
3、对抗自杀。有一部分自伤者存强烈自杀想法的,用自伤的方式缓解自杀的欲望。“想死又不敢死,怕家人难过,也怕自己后悔,但是不死又活不下去,那怎么办呀”,所以他们会退而求而其次,所以他们用自伤的方式代替自杀,为了让自己可以继续活下去。
4、释放愤怒及表达攻击。很多自伤者都是不敢向外发泄自己的情绪的,他们害怕因为自己发脾气而受到惩罚,或者失去友谊,但是愤怒也需要发泄出去,于是他们把这些愤怒冲向自己,因为伤害自己是安全的,身体就成为了他人代替品。
5、提高现实感。作为强烈的知觉感受,在一个人与现实脱节时,痛苦可以帮助他清醒。
6、寻求兴奋感。个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愉悦感,就会不断地重复自伤行为,类似于成瘾行为,自伤就像上了瘾一样难以解除。
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感到孤立无援又求助无效时,自伤行为可能就成为了最后的应对方式,因为自伤结果带来的视觉冲击力,向外界传递的信号,在告诉别人“我需要帮助”,同时也可以迫使他人做出反应,比如引起父母的关注。
作为父母遇见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定非常焦虑,那我们要正确认识疾病正确就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。首先,家长需要与心理医生充分沟通,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,并且积极随诊,家长都需要和医生、老师甚至更多的人合作来解决孩子的情绪困扰。
家长需要正确理解孩子的问题和需求保持沟通,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改善的基础。
向青少年强调行为的危险性,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,明确反对孩子的自伤行为,坚持不使用自伤的行为处理问题。
需要重视孩子的情绪,但对于孩子的行为仍然需要有原则,有指导。避免激烈冲突的发生。
青少年接触的群体当中,如果有人有自伤的行为,也会成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诱因。不可粗暴制止,密切关注其交往情况。
倾听孩子内心烦恼,陪孩子参加运动,跑步等等转移注意力。可以拿出相册等工具,和孩子共同分享过去的一些美好片段,和孩子一起建立关于自己、关于家庭、关于将来的美好希望,给予孩子积极情绪的引导。
如计划每周一次的家庭聚会,每月一次亲子活动,半年一次亲子旅行等等,让孩子与父母成为知心朋友!走进孩子的内心。
1、量表分析:通过学科数据管理做好患者病情分析,同时做好自我监测、自我管理、动态管理。
2、亲子课堂:采取多形式亲子活动加强沟通交流,培养患者自信,加强心理修复。
3、体育疗法:定期组织体育活动保持患者良好心态,同时加强语言交流及体育锻炼。
4、志愿者服务:定期组织志愿者活动,让孩子们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,让孩子们在志愿者服务中体验被需要感,培养孩子的责任感。
5、心理护理:加强患者倾听陪伴,加强心理治疗,帮助患者心情愉悦。
6、认知疗法:通过认知和行为理论及技术来改变个体歪曲认知和非适应性行为。让患者认识问题的存在,达到自我控制。
浙江大学医学院本科,医学士,应用心理学研究生,硕士,天津大学EMBA。
浙江省立同德医院(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、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)心身医学科主任。
民盟浙江省委医药专委会委员。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委员,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,杭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。浙江省心理咨询与治疗协会委员。浙江省科技厅及卫健委科研专家,浙江省司法厅司法精神病及精神障碍医学鉴定专家。浙江省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。浙江省巴林特联盟学组秘书长。
长期从事脑认知功能研究,擅长对睡眠、情绪、疲劳、疼痛、痴呆及行为障碍等的诊疗;对青少年教育、儿童智能发育及婚姻家庭关系有深入研究;提供各种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全病程治疗及联络会诊医学。心理危险干预,司法鉴定。
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继教项目多项,发表SCI论文等50余篇,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,获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。民盟中央委员会及民盟浙江省委员会抗疫先进个人。
原创医师: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心身医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 李晓一